头伏来了!咱河北人别忘了吃饺子!

来源:纵览新闻客户端   2023-07-11 11:07:33
A+A-

今天(7月11日)


【资料图】

我国正式入伏

这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

今年三伏有多长?

三伏天河北有什么传统习俗?

三伏天五大养生误区你了解多少?

如何科学防暑“不踩雷”?

接下来

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

今年“三伏”将持续40天

7月11日至7月20日为头伏

7月21日至8月9日为中伏

8月10日至8月19日为末伏

三伏天有30天“普通版”和40天“加长版”。今年是“加长版”三伏天,7月11日入伏,8月19日出伏,这是自2015年以来连续第9年三伏长达40天。

三伏的日期是我国古人按照干支纪日法推算的,俗语说:“夏至三庚便数伏。”意思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。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,从夏至日算起,第一个庚日(庚戌日)便是6月21日;第二个庚日(庚申日)是7月1日;第三个庚日(庚午日)是7月11日,于是7月11日就成了今年初伏的起始日。

初伏持续的时间固定为10天,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从7月11日至7月20日;末伏,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。今年立秋是8月8日,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(庚子日)是8月10日,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。末伏持续的时间也固定为10天,所以今年的末伏就是从8月10日至8月19日。

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,根据庚日来得早晚不同,留给中伏的时间一定是10天或20天,因此整个三伏的时长一定是30天或40天。今年的中伏从7月21日至8月9日,为期20天,今年的三伏也就是“加长版”的40天。

老话说的好

“头伏饺子二伏面”

为啥咱河北的传统习俗

讲究头伏吃饺子?

↓↓↓

头伏饺子有讲究,饺子形似元宝,“伏”与“福”同音,因此头伏饺子有“元宝藏福”的说法。除了美好的寓意,头伏吃饺子其实还有着古老的健康饮食智慧。在炎热的夏天,人们容易胃口不好,吃不下东西,而饺子正是传统习俗中开胃解馋的。伏天人们容易出很多汗,而饺子最大的优点就是既是主食,又兼副食,既有荤菜,又有素菜,所以更能补充营养。

这些包饺子的讲究

你知道么

↓↓↓

饺子馅顺着一个方向搅

包饺子其实很讲究,你知道为什么老人总是说“和饺子馅”要顺着一个方向搅吗?

搅拌时始终顺着一个方向搅拌,这样有利于葱姜水浸入馅料,使馅料松软。

肉馅调好后有些松软,可放入冰箱稍冻一下,包饺子时会较为容易。

加鸡蛋的饺子皮更筋道

每500克面粉加拌一个鸡蛋,饺子皮不粘连。

冷水面团口感好

面和水比例为2:1,也就是500克面粉用250克水,

如果想要面软一点儿,就稍微多加一点儿水。

和好的面要醒足醒透,最好中间揉几次,揉完了再醒。

自剁肉馅简便方法

将准备做馅的肉放入冰箱内冷冻,待肉完全冻实后取出,

然后用擦菜板擦肉,很容易就能把肉擦成细条(用擦丝器将冻肉擦成丝),

这时只需再用刀轻轻地剁几下,只要5分钟就可以完成,且做出来的肉馅细腻均匀。

煮饺子要加盐

煮水饺时,在水里放一颗大葱或在水开后加点盐,再放饺子,饺子味道鲜美不粘连。

肉馅里要不要打水

通常做包子、饺子的肉馅都要打进一些水,以便使肉馅软滑口感好,即用清汤或花椒泡的水,向着一个方向搅,搅到“上劲”馅料成团不散。但韭菜馅的就不要打水了,水分很多,又没有挤水的可能,所以肉馅中就不用打水了。

饺子馅不同

寓意不同

↓↓↓

白菜馅:百财之意

香菇馅:鼓财之意

芹菜馅:勤财之意

韭菜馅:久财之意

猪肉馅:住财之意

鱼肉馅:余财之意

羊肉馅:洋财之意

牛肉馅:牛财之意

……

三伏养生小贴士

三伏天科学养生

避开这五大误区

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,防暑降温成为重中之重,网络上各种养生方法层出不穷,但并非适合所有人,避开以下五大误区,助你科学养生。

误区一 三伏贴包治百病

三伏贴是中医“冬病夏治”中很重要的外治疗法之一,主要适用于治疗肺部、骨关节等方面疾病,以及适用于免疫力低下、易患感冒、虚寒型体质等人群。孕妇、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、湿热体质和皮肤严重过敏的人群都不适合用三伏贴治疗。另外,贴三伏贴需到正规医院,在医生的指导下,根据个人体质和病症进行用药。

误区二 绿豆汤喝越多越解暑

绿豆是寒性食物,具有清热利湿、凉血解毒的功效,酷热天气下,冰凉的绿豆汤成为不少人喜爱的消暑佳品。但大量饮用绿豆汤容易伤脾胃,尤其是阳虚体质、湿气较重、四肢冰凉、易腹胀腹泻人群都不宜多喝。

误区三 防暑不怕凉

三伏天里,很多人都只关注如何防暑,喝冷饮、吃冰镇西瓜、洗冷水澡......炎炎夏日里这些消暑方式好惬意,但过度贪凉容易损害机体功能。例如,外出大汗归来,毛孔正处于张开散热的状态,在空调冷气或凉水的冲击下,毛孔会迅速闭合,导致体内热量无法散发,甚至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突然收缩,导致供血不足。而大量饮用冷饮,也会加重肠胃负担,引发身体不适。

误区四 伏天就要“以热制热”

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,有些人喜欢“以热制热”,通过促进身体排汗来达到消暑目的。体质虚弱畏寒、腰背和手脚易发凉、免疫力较低的这类人群,适合在三伏天用热水泡脚、喝姜枣茶、喝羊汤、晒后背、贴三伏贴等“热养法”让身体热起来。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“以热制热”,内热体质人群如果采用“热养法”可能会导致上火,易出汗人群则可能因出汗过多引起心慌等不适症状。

误区五 最热时锻炼可提高耐热力

“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。”很多热爱健身人群即使烈日炎炎也依然坚持锻炼,以提高身体耐热力,但大汗淋漓会损耗体力和津液,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更要避免在户外过度运动,以防出汗过多导致血液粘稠而引发的心梗、脑梗等疾病。即使年轻人也需避开最热时段户外锻炼,以免中暑。

温馨提示,未来一段时间,我们都将处于“热热热”的感觉中,希望大家都掌握科学的养生知识,健康过三伏。

标签:
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欧洲办公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  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